警方在监控室里密切关注着各街区的治安情况
据东莞市公安局石龙分局局长黄国权介绍,自去年开始,“智能天网”一期工程,69个高清监控点、138个高清监控探头,已在石龙旧城区繁华街区及主要交通干道全面铺开,二期工程将继续完善成169个监控点、361个监控探头。石龙警方打算未来将社会视频探头也接入这个监控平台,届时将实现全区域、全方位、全高清的无缝隙对接格局。
按照规划,2014年前东莞市将新建7000个高清视频监控点,实现全市的“治安监控全面化”。石龙是这次全市整体规划的试点。
白色铁杆竖立在街头,崭新的摄像枪和圆形摄像头360无死角监控,记者在石龙街头走访发现,几乎每隔百米,就能见到一个枪枪结合或枪球结合的“智能天网”监控点。
黄国权介绍,与旧治安监控摄像头拥有的30万像素相比,新装的这批监控摄像头像素达到了200~500万像素。该镇财政为此投入2000多万元,一期工程投入1100万元,二期工程投入800万元。
●高清摄像成侦查好帮手
监控室内,一面巨大的激光投影映入眼帘。通过室内10余部电脑的操纵,在激光投影屏幕上,“智能天网”覆盖区域内的所有监控点街道和路面的画面十分清晰。
石龙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副主任张军介绍,一期投入的“智能天网”监控系统摄像头均达到了200万高清像素,可以实现夜间补光、360旋转、全景拼接等功能,更能实现24小时立体化监控录像。
“在日常的案件侦查当中,细节越多越能起到关键作用,”演示期间,张军调取了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的监控录像,但呈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画面。比如,在石龙老城区的滨江中路路段,同时安装了“智能天网”治安监控点以及普通治安监控点,前者显示的街道画面能清晰见到停在路边的小车的种类、型号以及车牌号码,后者的画面只能勉强看到小车的形状。
●警方掌握智能技术自主产权
石龙“智能天网”视频监控系统还统一整合了视频摘要检索、智能双目系统、高清人车识别、视频自动拼接、轨迹跟踪、录像编辑、地图关联、视频诊断、虚拟电子线圈、人像自动采集十大功能,从而实现了警情“可监”、“可控”、“可调”、“可编”、“可查”,为公安机关预警防控、指挥联动、情报研判和调查取证提供了综合性应用平台。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还能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提供公共安全应用服务。
“举个例子,以往民警就某个案件要查看监控视频,很可能需要翻看该处监控24小时的所有画面才能找出需要的细节,但智能天网的监控可以将视频里运动的画面自动提取出来压缩到3个小时以内(因犯罪分子作案时一般是处于运动状态),让侦查工作省时省力。”张军介绍说,类似这样的功能,为警方的破案或在线监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外,为防止监控录像损坏无法查看的情况,“智能天网”的所有探头还具备“自检”功能。“只要进行搜索就能及时排查出哪个监控点有何问题,比如设定了20分钟的自检时间,系统便能列出各个监控点的摄像头运行状态。”张军称。
石龙公安分局“智能天网”一期工程的69个监控点、138个监控探头在老城区已全面建成,该分局整合了指挥中心、刑侦大队8名情报骨干力量成立了情报中心,与指挥监控中心合署办公,每日梳理案件多发区域和类别,及时调整警力部署、巡逻路线、探头监控等。
■链接
“智能天网”10大强项
1 布防立体化
“智能天网”各监控点采用枪枪结合或者枪球结合的模式,对目标特征进行多次数、多层面抓拍快采,推动治安视频从“单一监控”向“全局布防”转变。
2 全网高清化
“智能天网”的一级防控圈出入口监控采用500万像素超高清枪机,二、三、四级所有监控探头采用200万像素全高清枪机或球机,并全部通过高带宽光纤专线接入视频监控平台,实现治安监控全高清。
3 监控移动化
“智能天网”是一个集事件预警、可视联动、实时布控、数据检索与交叉分析应用为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指挥监控平台。还将配备单兵和车载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利用无线网络传输,作为有线视频监控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4 双目锁定
智能双目系统采用同一点位枪、球机组合模式,枪机负责监控大场景,球机进行快速持续跟踪以获取目标细节特征。
5 高清人车识别
卡口系统自动对所有进出石龙的移动物体进行准确抓拍记录。
6 视频自动拼接
利用同一点位多个镜头,将多个监控画面自动拼接成一幅广角全景画面。
7 轨迹跟踪
利用GPS对人车进行定位,将其活动轨迹显示在电子地图。
8 录像编辑
对视频画面角度进行全方位动态调整,画面内任一物体细节特征都进行动态修正放大。
9 地图关联
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所有监控点地理坐标,点击图标可快速查看该点实时监控画面。
10 视频诊断
可对系统所有硬件的运行状态进行自动检测,即时报警并记录。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