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2届当选为IMO的A类理事国,成为世界公认的航运大国。我国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多次在周边海域实施了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派遣军舰参与国际护航,打击海盗,为维护重要国际海运通道的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IMO自2007年起开始评选和颁发“海上特别勇敢奖”。2012年 “海上特别勇敢奖”中,中国共获得了7个奖项,是历年来获奖数量最多的一次。
从海洋、航运大国向强国迈进
中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水运已经成为我国沟通国内外的重要桥梁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95%的进口原油和99%的铁矿石通过海运完成。沿海沿江依托港口发展形成产业带,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崛起,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水运行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7.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7亿TEU,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由上年的26个增加到29个。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862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886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5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的高等级航道9894公里;远洋、沿海、内河运输船舶数量分别达到2486艘、10947艘和16.5万艘。
我国不仅是航运大国,也是渔业大国、造船大国和海洋大国。渔业生产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水产品总产量连续23年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021万载重吨,船舶出口额392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1.41%,均名列全球第一位。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万亿元,实现海洋产业增加值29397亿元。
中国未来发展需要依靠海洋,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航海是为所有海上活动提供技术支撑的一门科学,因此要实现中国梦,首先就要成为一个海洋和航运强国。
当前,我国已经是一个航运大国,但还不能算是航运强国。从整体上来看,特别是在航运软实力上,包括海运业政策环境与宏观管理竞争力、有关国际规则的影响力、有关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及参与程度、海商海事法律服务、金融保险等海运服务功能等方面,距离航运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要真正实现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的转变,就要通过加强航运文化建设来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让人们都了解航运,热爱航运,重视航运!